五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现在他们收入变高,发展得更加先进,是因为他们从农业转型到了现代制造业。这还导致了政府的赤字大幅增加,有些国家甚至遭遇了债务危机。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需要重新考虑如何在疫情和后疫情时代推动工业化发展。我认为在可用资源减少且有限的情况下,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政策应以实现短期内的快速恢复,以创造就业、出口和收入为目标,并且,需要以一种务实的方式来帮助现有的企业渡过疫情的难关。当我们将目光转向发展中国家,我们看到主要的产业状态是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他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新结构经济学提出的增长识别和因势利导框架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识别出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在政府的因势利导下将他们迅速发展成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政府掌握的资源越多,就能做得越多,但新冠疫情对每个国家都造成了很大的打击,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范围的经济衰退,他们面临着失业和贫困的问题,偏离了可持续发展目标。
但我们也知道,许多发展中国家曾试图利用产业政策但却遭遇了失败,这也是它成为禁忌的原因。贸易受到打击,出口减少,经济增长减少,税收收入减少,国家需要花费更多的资源来控制新冠疫情,同时还面临着失业率上升等更需要资源解决的问题。实现这三大转变,必须有宏观政策的引导,运用各方面的经济杠杆来引导资金投向。
年度确定的稳中求进总基调和中长期的转变发展方式和全面深化改革,是不是产生了矛盾?最近,美国经济学家斯蒂夫·罗奇发表文章认为,中国宏观调控的中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自相矛盾。如果宏观调控仅局限在总量调控上,靠货币政策来调控总量变化,很难对结构调整产生作用,需要运用经济杠杆来引导资金投向,加快结构转型升级。现在这三大杠杆配合得还不是很协调,应当有计划提出需要调控的方向、目标、重点,主要运用财税杠杆,包括贴息、资本金补助、降税等手段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特别是引导银行贷款投向。怎么解决罗奇先生担忧的这个问题?这恰恰是今年的宏观调控需要改进的重点,也就是宏观调控要从总量调控为主转向结构调整为主,这样宏观调控的措施就能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在结构调整中实现稳增长,而不是单纯靠放松银根、扩大需求来实现经济增长。
围绕着宏观调控为什么要从总量调控为主转向结构调整为主,怎样实现从总量调控为主向结构调整为主的转变,我提出四个观点。结构性调整的政策要从选择性的调整政策转向功能性的调整政策。
从去年全年物价走势看,基本上是稳定的,今年年初走势也很稳定,这就为宏观调控从总量为主转向以结构为主提供了前提条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指出,现阶段宏观调控的重点要从总量调控为主转向结构调整为主,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实现稳增长。计划、财税和金融这三大杠杆要密切配合,围绕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一个强大合力。这样的政策应当越来越少,要更多地发挥功能性结构调整政策的作用。
所以,要从选择性的结构调整政策向功能性的结构调整政策转变。我们不仅要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继续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大体平衡,而且更要运用各种调控杠杆,把调控的着力点放在引导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上来。在宏观调控转向结构调整为主的时候,要更多地发挥财税杠杆的作用,因为金融杠杆主要是管总量的,财税杠杆主要是管结构的。现阶段,特别是今年,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应由总量调控为主向结构调控为主转变,这样就能够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实现稳增长。
2014-03-06 进入 郑新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宏观调控 结构调整 。如果仅靠市场的作用,没有宏观政策的引导,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旷日持久,所以一定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来引导资金配置,同时在宏观政策引导下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才能够有效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2013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制定了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总基调,而十二五规划提出的长远发展目标是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我们现在正处于赶超时期,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等收入国家迈进的时期,应该把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放在结构调整优化上,一味照抄照搬发达国家的总量调控为主的政策,只会延误我们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
罗奇先生长期跟踪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常有真知灼见。转变发展方式最重要的是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经济增长要由过去的投资、出口拉动为主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是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提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实行以结构调整为主的宏观调控,需要计划、财税、金融这三大调控杠杆形成合力。罗奇先生的担忧是认为中国在年度目标中过分地强调了稳中求进,强调稳增长,可能会因为对速度的重视而牺牲结构调整。我国现在正处在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而且我们的结构转型跟发达国家不一样,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已经实现了以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为主,而且企业竞争力较强,市场供求也已经大体平衡,所以,通过总量的调控就能够达成一些战略目标。
所谓选择性结构调整政策,就是挑选几个产业,给予一定优惠政策,支持其发展。通过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质量的提高来实现稳增长,而不是回到过去通过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来实现高增长的老路上去。
所以,发展方式转变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一个宏观经济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过程。第三,实行以结构调整为主的宏观调控,需要计划、财税、金融这三大调控杠杆形成合力。
【摘要】近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第56期经济每月谈,主题为全面深化改革、经济转型与稳中求进的相互关系。比如,目前实施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降低污染物排放是重要目标,所有能够实现这个功能的投资都应当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不管是从事哪个行业,即使是传统的能源行业,如果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同样应当得到政策支持
还有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五是要逐步提高直接税的比重。金融体制改革如果能到位,将创造新的红利,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红利,人民币变成全球储备货币,这个红利比起我们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劳动力红利还要大。近十年来,国务院一直在探索民间资本成立银行的改革,这次终于有了重大突破,有可能解决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我国金融行业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导致人才过分向金融行业集中,实体经济逐渐被冷落,容易走到美国的老路。
这项改革是我们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一个是以管国有资产为主转变为管国有资本为主。
四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第一,重庆市郊区农村闲散的建设用地,包括原来的砖厂、窑厂等土地得到重新复垦。
金融这部分虽然放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中,但我觉得关于金融的主要改革都体现出来了。年轻的城市养活年老的城市,像深圳以年轻人为主,养老金规模有几千亿,而沈阳是老工业基地,退休工人多。
根据新的实践,我们把基础两字改为决定,就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这标志着我们对客观经济规律,特别是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新飞跃,必将带来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对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我们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都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过去我们讲基本经济制度,主要是指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坚持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发展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这项改革是金融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六是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放宽准入。
实际上,这种担心没必要,我国拥有几十万亿国有资本,拿出一部分补充到养老金就解决了。这对我们未来十年到二十年城乡结构、城乡收入水平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前中央会议对我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已经作出了比较全面的规划和部署,此次三中全会第一次对生态体制破题,并作出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这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让老百姓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喝到干净的水和享受良好的生活环境,将会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二是建立地方性的监管机构,建立双层金融监管体制。
另外,要强化监督,对省以下的司法机构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避免政府对司法的干预。十三是实行单独二胎政策。